
如果说历史上,北美最大的华人社团是哪个?致公堂只能排到第二,第一是一个现在已经不存在的社团,叫做:保皇会。而且这个社团的发源地正是在维多利亚!
“戊戌变法”是中国近代历史中,在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最客观的一段历史。然而,所有人物依旧非常脸谱化:恶婆娘慈禧太后为了一己私利,阻挠中国的改革,而自己妹妹的孩子:光绪皇帝,忧国忧民,锐意改革。为了达到目的,光绪在万般无奈之下决定利用视察小站练兵的时机,刺杀慈禧太后,没想到被窃国大盗袁世凯于1898年9月20日向慈禧近臣荣禄告密,慈禧于是复出:第三次垂帘听政,幽禁了光绪,杀掉所有支持改革的大臣,中国因此断送了一次复兴的机会。而在整个事件中,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:康有为。
康有为是广东省广州市读书人。当时的读书人有三级考试,参加县级考试(童试)中了叫秀才,然后是省考(乡试),中了叫举人,然后参加国家统考(会试),中了才可以做官。和孙中山不同,孙中山是在美国檀香山读的中学,以后在香港学医,所以这两个人对于西方政治的理解完全是不一样的。康有为不算是特别聪明的,16岁当秀才,21岁(1879年)才去了趟香港,接触到西方的政治体制,当时的读书人要边考边养活自己。康有为一直连举人都没有考上,33岁的时候在广州开办了万木草堂(学堂),他有个学生叫梁启超,是当地的神童,12岁就当了秀才,16岁当举人。康有为开书馆的时候梁启超18岁(中举两年后),觉得康有为说的东西很有道理,于是以举人身份拜当时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。康有为过了2年(35岁)才考上举人。我想说这一段,不是告诉大家康有为多么有才,梁启超多么好学,而是想说:这两个人在那个时代,基本都没有见过西方的文明和政治体系,一个是听说,另一个是只见过一次,还是在香港。
下边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,两个人一起去进京赶考,正巧遇到了《马关条约》签订,于是联合大家搞了一次“公车上书“,就是举人联合起来给皇上写信。其实当时清朝政府内部受甲午海战(1894年)战败的触动很大,李鸿章、翁同龢在内的高官都觉得需要有大的变革,大官僚就是大官僚,永远会把要顶的雷恰到好处的放在“人民群众”的脑袋上,于是康有为变成了戊戌变法的主角。
1898年,慈禧已经有28年的执政经验了,而光绪只有27岁,当年只有10年的从政经验,正是容易被忽悠的时代,于是“戊戌变法”进行了103天,最后被慈禧叫停。其实慈禧并不是反对变法,而是康有为等人不仅没有任何治国经验(康有为仅仅在3年前科举成功,完全没有政治经验),而且胆大妄为!举个例子:当荣禄问他如何改造一二百年来已经固有的制度的时候,康有为答道:杀几个一品大员,法即变矣!(资料来源)当问到如何筹措经费的时候,谭嗣同说:咱们把西藏卖给英国,把新疆卖给俄罗斯就有了。(资料来源)当时邀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作为顾问,提出“中美英日合邦” (资料来源)到了最后,光绪甚至考虑“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,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,令其议政。”(原文網址),慈禧把光绪叫到圆明园说了一顿,康有为觉得慈禧比较碍事,决定“围园劫后”,就是在圆明园把慈禧除掉。最后才造成”戊戌变法”的彻底失败。
终于说到了维多利亚:“戊戌变法”失败后,康有为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,然后就转到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(1899年4月),为啥是加拿大?因为英国觉得和清朝不好交代,不敢收留他,日本也觉得有碍对华关系,加拿大属于英国殖民地(已经建国),正合适。他有一篇最著名的游记:《游域多利、温哥华二埠记》,域多利正是维多利亚最早的中文名称。
康有为来到维多利亚后第一件事就是募捐,他比孙中山要有气势多了,首先晓之以理,他表示自己是大清皇帝的依仗之臣,当年的老百姓还是受“忠君”思想熏陶的。然后动之以情:光绪皇帝过的可惨了:(皇上)所(索)鸡粥而不得,珍妃冬月单衣。【皇上连个鸡粥都吃不上,珍妃冬天还穿着单衣】,这都是让慈禧害的:“三十年来之积弱,我四百兆同胞兄弟之涂炭,皆由西后一人不愿变法之故。”【中国之所以30年来一直吃败仗,4亿中国人生活苦难,都是因为慈禧不愿变法闹的】。最后他拿出光绪皇帝的“衣带诏”【就是密诏】告诉大家,我找你们捐款,是奉旨行事!【当然,如果您搜一下互联网,有无数史学家都考证过:这个衣带诏是假的】
康有为最有创意的做法就是:成立“保皇会”,全名叫做“保救大清皇帝公司”。你没看错,它是采用公司运作的,所以它既是一个政治组织,也是一个经济组织。会费算作集资,每人2元,捐款都算投资。牛吧,我一直认为康有为是一个被政治耽误了的金融天才。从他以秀才身份让梁启超这个18岁的神童举人拜师,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。到拿出“衣带诏” 奉天行事,完全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形象。然后成立投资公司,直接投资“大清皇帝”这个标的。从政治上,从道义上,从最终收益上,都给人以小博大,稳赚不赔的感觉。
引用梁启超的一段文字来描述当年康有为的保皇会的人数:“自己亥年此会设立以来,至今蒸蒸日上,温哥华入会者十而六七,域多利(维多利亚)则殆过半,纽威士绵士打(New Westminster)几无一人不入会者。” 可见当时保皇会会员比致公堂可是多多了。康有为大约是1902年后离开维多利亚,1904年定居去了瑞典。
有关康有为,我完全是班门弄斧,维多利亚大学教授陈忠平先生对康有为有非常严肃的研究(康有为文岛之谜及其海外改良运动的兴衰)
最后贴一张图,这正是当年康有为建立的保皇会的旧址,现在在唐人街,龙旗依旧可见。 保皇会英文名(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)


胡松(Thomas Hu),Sutton West Coast Realty 的房地产经纪,山东济南人,1992年留学加拿大,McGill的生物化学和计算机双硕士,奔波了很多地方,还是选择在维多利亚,很喜欢这座城市。在北美居住,我认为最好的地方不是大城市,而是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。点击这里可以看到我的详细介绍。我的微信号:songhu2190, Email: thomas.hu.bc@gmail.com, 电话号码:778-922-2081. 最重要的是记住我的网站:www.victoriasummer.ca